美国财政部2月28日宣布,禁止美国人与俄罗斯央行、俄联邦国家财富基金和俄财政部进行交易。美国官员称,这是美财政部迄今对俄采取的最严厉制裁,美将与欧盟等联合行动,有效冻结俄央行资产,阻止俄方动用外汇储备支持卢布汇率、抵消西方制裁效果。
近日,西方因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对俄实施新制裁,俄罗斯部分银行被美欧等国从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剔除。SWIFT系统的威力到底如何?对俄罗斯的打击有多大?俄罗斯是如何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的?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近一段时期以来,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由中国经济网和平安集团联合主办的“平安大讲堂”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展开热烈讨论。
人民银行组织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评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转型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微市场主体量多面广,是经济活力的主要代表,也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自2020年6月至2021年末,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对暂时遇到困难小微企业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两项直达工具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了小微企业抵押品短缺、融资难问题,对“保主体”、“保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发挥专项债资金带动作用,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投资项目应更加精准,须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实项目储备,提高项目质量。使用专项债须注重效能,强化管理、提升效益,并注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初步测算,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分部门看,2021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3.7%,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2.2%,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上半年,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为应对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半年人民银行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着力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个别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持续攀升的情况,引发业内担忧。银保监会近日披露的2021年四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35亿元;而不良贷款率1.73%,较上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制约因素。以中小银行为例,从历史上看,它本身就是改革化险的参与者。20多年来,经过化解风险、更名转制、引资重组、转型发展,大量中小银行实现了“新生”,并逐渐成长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但是,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并在后续的“跑马圈地”中日益累积,最终演变成新的现实制约——即专业人才缺乏、公司治理薄弱,这也是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两大共性问题。
在上月调降利率后,2月“麻辣粉”如何操作备受市场关注。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2月18日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和2.10%,均与上月持平。